首页 > 枣庄频道 > 文史 > 正文

枣庄最著名的汉代碑刻珍品——《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

2019-02-21 14:4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枣庄2月21日讯 在枣庄,说到书法碑刻,首先就得提到东汉时期的《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也称《伯兴妻残碑》),它是枣庄地区发现的第一通汉代碑刻,是30多年前文物工作者的一次下乡普查,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

  此碑原来一直封存于台儿庄区张山子公社(现为张山子镇)官牧村西北的一处汉墓中,“文革”前夕,驻村“四清”工作队组织社员掘墓时发现此碑,其后不久便被石匠连同墓石一起运至打麦场,截断后充当建筑材料和修桥之用,碑的上部右边部分被盖房时砌在墙上,其余部分至今尚未查得。1980年冬,张山子公社文化站工作人员单开举下乡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通珍贵的汉代石碑,目前此碑藏于枣庄市博物馆。

  《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长86厘米,宽32厘米,厚13厘米。碑文残存5行,自上而下,除第二行13字外,其余4行均14字,共计69字。书体为汉隶,字行间有界格,方整劲健,结字宽和。碑文如下:

  熹平三年五月癸酉朔廿四日丙□

  阵翱佐力逸盖闻立天之 道霜降

  是以绵驹在高唐而齐右善謌 杞梁

  伯兴妻陉秉心塞渊终温惠和吕不

  幸早殁丧失元身年趄知命苗胤不

  第6行残损过甚,无法辨认。碑上方残存2字似“傅阳”,但不能确认。

  此碑有明确纪年,系东汉孝灵帝年号(公元174年),经专家考证为汉碑无疑。此碑书体整齐典雅,用笔严谨,章法规整,表现了一种明显的求变求美的书法意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是国内发现的160余品有明确纪年的汉代刻石之一,是枣庄市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汉代隶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为研究汉代的书法艺术和文字的演变以及鲁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8年,我市著名学者李哲先、李锦山将《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的评介文章发表在《书法》杂志上,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的《中国书法》杂志又将该碑刊登在封面上,并发表了枣庄市青年学者颜景涛撰写的介绍文章,再次让书法界人士领略到了这通汉碑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奠定了《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在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地位。

  2018年4月,《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拓片参加了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行的“海岱石华”——山东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此展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主办,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承办,能够入选其中,由此可见人们对这通汉碑的高度重视。(孔浩 文/图)

责任编辑: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