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块”调“快”解新机制 枣庄市中区中心街街道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2020-11-09 21:0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9日讯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今年以来,枣庄市市中区中心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答好题”“交好卷”的责任感,以“坐不住”“慢不得”的危机感,积极探索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调动各方力量,不遗余力地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努力画出共建共治共享最大同心圆,合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该街道位于老城区中心地段,商户、流动人口和老龄人口较多,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坚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着眼,从化解矛盾纠纷小处入手,深刻把握基层社会的复杂程度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的时代特征,创新实施“块”调“快”解工作机制,以块为界,以快为先,以民为本,努力使辖区成为矛盾风险的“终点站”,让辖区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走出了一条符合实情、顺应民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是以块为界,划地明责。按照“街巷定界、无缝覆盖、条块结合”的原则,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合理划分矛盾纠纷调解责任区块。以社区为单位,设置8个社区调解区块和42个网格调解区块,在每个社区责任区块内,分别成了信访维稳、行政执法、城市建设、劳动保障、民政救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民族宗教等8条工作链,每条工作链根据具体职能,各司其责,相互联系,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区块链”。充实调解力量,街道共设置社区区块调解委员8人,网格区块信息员42人,工作链调解员16人。同时,充分调动驻社区律师、社区法律志愿者、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社会力量,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仲裁、群团组织的职能优势,构建了专业职能领域和社会多方力量调解组织网络,实现了以块为界、划地明责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 

  二是以快为先,嫉慢如仇。突出快速调解,增强效率意识。坚持“立即不等一刻、缓和防止恶化、处置绝不搁置”的底线,探索实施“10+20+30”工作法,即社区居民发生矛盾纠纷,通过网格区块信息员、楼长、志愿者等人员力量,10分钟之内反映到社区调解区块;社区调解区块立即启动调查程序,20分钟内进行初步摸排,了解纠纷人员信息、家庭情况、事由性质;30分钟之内力争邀约纠纷双方到社区进行初步调处。根据纠纷具体情况,实行“三步走”调解法,即对一般的小事小情矛盾纠纷,通过“拉家常式”调解,趁热打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确保在社区区块成功调解;对于矛盾双方不能及时和解、争议较大的矛盾纠纷,进行“专家会诊”,发挥社区法律顾问、社区法律志愿者专业人员优势,依据法律法规和类似案件做出解释说明,分析厉害后果,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调解协议;对一时难以调解、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的纠纷,实行社区“吹哨”,通过“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微信工作群等途径,反映到街道调委会、司法所以及所涉及工作链,多方共同介入,共商化解之法,挂账销号,逐一化解,确保矛盾纠纷不恶化、不上交,息事宁人,妥善处置。 

  三是以民为本,促稳提质。“块”调“快”解工作机制实施以来,矛盾纠纷化解率持续提高,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调处敲出“快捷键”。今年以来,社区区块共受理群众矛盾纠纷事件126起,通过“10+20+30”工作法和“三步走”调解法,接受调解12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转至街道区块链综合调解6起,全部限时调解成功,调解时间同比缩短50%以上。多方联动“打基础”。目前,街道共有社区法律顾问4人,法院退休专家5人,法律志愿者32人,每月开展法律咨询、法律讲座、案例分析12小时以上,8个社区共计每月不少于100小时,接受教育达到1200余人次。同时,联合街道司法、综治、群团、信访等职能部门,开展依法治街“进单位、进企业、进校园、进工厂”活动,通过法律法规宣传,为减少纠纷、妥善化解奠定了良好法制环境。促稳提质“双提升”。“块”调“快”解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及时清零、转化信访案件为零的“双零”目标,提升社区群众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促进了辖区和谐稳定。同时,激发街道党员干部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强化了“先把经济搞上去”必须要有良好环境的深刻认识,树立了街道上下风正气顺劲足崭新形象。(通讯员 陈渊远 贾广涛) 

责任编辑: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