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城乡水务局三措并举,保障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

2023-12-19 10:57:5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19日讯(记者 杜方奇)12月18日下午,枣庄市召开“保障农村供水 惠泽万千群众”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张德忠作新闻发布。

  张德忠介绍说,近年来,枣庄市依托现代水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全市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8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2%。

  突出“三个统一”,打破城乡二元供水格局

  统一领导。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农村供水保障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域水源配置、工程布局、运行管理和资金筹措工作,将农村供水保障纳入对区(市)的高质量发展考核,压实政府主体责任、各级水务部门监管责任和供水企业运行责任。

  统一规划。编制《枣庄市农村供水保障规划(2023-2025)》,依托现代水网建设,部署“水网+民生”行动,按照“建大、并中、撤小”的思路,实施投资44亿元的全域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规划建设大水厂、推进管网全覆盖、用好优质地表水、实施运维全赋能,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为核心,以滕州、山亭、台儿庄三个县域供水单元为支撑,覆盖全市、统筹城乡、优水优用“1+3”全域供水格局,确保到2024年底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水质达标率达到“3个100%”,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9%以上。

  统一运营。制定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积极构建中心城区由市级公司统管、3个区(市)由县域公司统管的格局,实现供水到户、服务到户。目前,全市共有7家区(市)供水公司,纳入统管的农村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87%以上。

  突出“三级联动”,加速农村供水规模化进程

  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位于薛城区陶庄镇,已于今年7月7日全面开工,项目通过“两库四河”“引湖入薛”等跨区域骨干引调水工程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境外水等多水源调配,正加快建设22万吨地表水厂和140公里骨干输配水管网,计划2024年底前全面建成运行,并与峄城区9万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市中区5万吨北郊水厂供水项目互联互通、互补互济,跨行政区域覆盖薛城、市中、峄城、枣庄高新区人口约165万人。

  加快建设三个县域城乡一体化供水单元。针对山亭区地形复杂、山村较多的特殊供水实际,创新构建以新建两个区域水厂为中心、以六个加压调节站为节点、以高位水池联通供水终端的“2+6+N”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探索推行“大厂小站、高池细管”的山区供水思路,确保山村群众都能吃上安全放心的“大管网”自来水。

  加快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和未通水村通水工程。目前,全市共有供水工程690处,主要采取“城市管网延伸、联村、单村、农村千吨万人”4种方式实施农村供水。

  突出“三个提升”,加快农村供水水质提标

  提升优质地表水源比例。大力实施现代水网跨区域骨干引调水工程,统筹调配境内岩马、马河等水库优质水,合理取用南四湖、中运河等境外水,有序推进地表水源替代地下水源,地表水供水比例已较去年提高40个百分点,计划2024年达到85%以上。

  提升规模化供水水质。参照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今年以来投资7788万元对9处城市供水水厂和12处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进行升级改造,采取离子交换或膜处理工艺等方式全面实现水质提标。

  提升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千吨万人工程全面配置净化消毒设施,千人及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逐步实现应配尽配,全面提升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目前已达到98.3%。

  枣庄市城乡水务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甘宜伟,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城乡供水排水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李为玉,山亭区城乡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道峰出席会议并答记者问。

  附: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请问,枣庄市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养护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怎样的解决措施?

  甘宜伟:受客观条件制约,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护方面工作面临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供水工程“多、小、散、旧”。全市有各类供水工程690处,其中单村供水工程占比超80%,且部分单村工程处于超期服役状态,跑冒滴漏现象突出,管理维护难度大。二是部分地区供水能力不足。严重影响部分地区居民的日常吃水用水。三是数字运管机制不健全。小型供水工程管网、供水设施分散,信息化操作系统还不完善,水压、水量、余氯值监测等终端安装量少,不能满足人饮安全信息采集、控制、监测等要求。

  为有效破解农村供水面临的矛盾问题,枣庄市城乡水务局秉承“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原则,着力构建覆盖全域的“1+3”供水格局。

  推进规模化供水。按照“以城带乡、能延则延、宜联则联”原则,新建改建集中供水工程766个、骨干管网658.6公里、农村供水管网948.5公里,推动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并入规模化供水管网,加快打造城乡供水“一张网”,全市供水工程将从690处减少至58处,全面提升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率。

  推进工程新建改造。推进实施纳入全市2023年度惠民实事的76个村内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现已全部完工;推进全市未通水村通水工程建设,现已全部开工,完工70处,主体工程建设完工26处,预计年底前全面通水,届时全市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100%。

  推进智能化运管。高标准建设智慧水务平台,推广使用智能水表、远程缴费、微信报修等现代管理手段,从取水到用水全流程监测、全链条管控,努力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枣庄模式”,全面提升供水服务效能。

  记者:请问,在提升农村供水水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对此市城乡水务局作出了哪些努力?

  李为玉:受客观条件制约,截至2022年底,枣庄市农村供水水质仍面临突出问题:一是地下水水质本底较差。同时,部分地下水受到氮素污染,导致硝酸盐含量偏高,影响枣庄市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二是水处理工艺落后。枣庄市大部分水厂未配备反渗透、离子交换、生物脱氮等深度水处理工艺,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硝酸盐、总硬度超标问题。三是地表水利用不充分。枣庄市地表水可利用量6.7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4.3亿立方米,南四湖水1.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长江水0.9亿立方米,但地表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年利用量仅为3102万立方米。

  今年以来,为有效纾解农村供水水质问题,打破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地表水利用不充分等现状,切实保障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市城乡水务局大力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

  升级深度水处理工艺。参照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针对水质不达标的个别城市供水水厂和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进行升级,将深度处理后的水与原水进行掺混,降低总硬度、硝酸盐等指标;同时对小型联村和单村供水工程,加强消毒设备运行管理,根据水质检测结果配套相应的水质净化设施,确保水质达标。

  开展地表水源置换。以现代水网建设为契机,通过地表水置换的方式实施引调水、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工程,加大地表水掺混比例,实现城乡供水一张网,以彻底解决枣庄市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问题。

  完善供水水质考核机制。将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纳入对县级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督促区(市)每年组织对辖内农村供水工程进行全覆盖巡检,确保按时完成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任务,真正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健康水、明白水”。

  记者:山亭区作为枣庄市“1+3”全域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中的重要县域组成单元,建设润泽水厂,积极探索“大厂小站、高池细管”的山丘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山亭模式”。请问,润泽水厂采取了怎样的建设思路?投入运行后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朱道峰:山亭区按照“建设成本低、运营成本低、供水保证率高、规模覆盖率高”的“两低两高”目标,“投建管营”一体化推行,以岩马水库地表水及当地地下水为水源,规划建设了润泽水厂。该水厂位于山亭区桑村镇葛庄村,是山亭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水厂总投资8000万元,设计日供水能力5万吨,分两期建设。水厂地表水处理工艺采用国内先进的“混合絮凝池+CSCAB沉淀池+臭氧接触池+上流式活性炭滤池+石英砂滤池+次氯酸钠消毒+清水池”水处理技术,重点解决原水中低温低浊、藻类、有机物、嗅味等问题。

  目前,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具备通水试运行条件。通过“原水就地处理、净水细管输出、中途科学掺混、用好高位水池”的办法,降低管道口径,压缩施工面积,减少加压次数,润泽水厂探索出了“大厂小站、高池细管”的山丘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山亭模式”。同时,水厂实行城乡一体化运营、智慧化管理,既节约人力,又降低漏损,确保工程建得起、用得起、吃得起。

  润泽水厂投入运行后,可为桑村镇、城头镇等六个镇街373个自然村及城区、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水源保障,受益人口达28万人,既能够充分满足山亭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保障城乡群众饮水安全,又能够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真正实现了一网覆盖、一企服务、智慧化管理,有力提升了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责任编辑:杜伟
新闻关键词:城乡水务局农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