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民政局为群众办实事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2021-11-18 14:1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18日讯(记者 杜伟)11月18日,枣庄市民政局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出席会议的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文,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骞。会议由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副科长、三级主任科员褚苗主持。
  枣庄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峰致发布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枣庄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乡村振兴等全市重点工作,立足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做好民政领域18项为民实事,解决了涉及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切实增强了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兜底保障取得新成效。将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等7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至1.19:1之内,今年以来,共为18.74万名困难群众发放资金6.76亿元。
  二是工作机制取得新进展。市民政局成立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区(市)成立了救助服务机构,镇(街)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村(居)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构建了兜底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
  三是制度设计取得新突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枣庄市社会救助办法》,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额度现上调至5万元,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是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出台《枣庄市市级养老服务专项资金补助实施方案》,加大对养老机构运营、护理型床位建设、专业人才入职的奖补力度,全年共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补助资金2216万元;联合20部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市场;建立特殊老年人巡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定期开展探视与帮扶服务,滕州市财政列支740万元,实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项目。
  三是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新增加护理型床位1100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41%;集中开展化解养老机构消防历史遗留问题工作,对全市105家未取得消防手续的养老机构开展整治并确认销号;完善养老机构备案承诺制,全市养老机构备案率由35%提升至94%;深化敬老院“县办县管”“公建民营”改革,滕州市构建“1+4”敬老院服务格局,委托专业服务组织运营,有效提升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能力。
  四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山东银光福源健康养老中心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入选2021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培训养老护理员1400人;举办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关停12家安全隐患大、运营不规范的养老机构;印发《关于建立失智老年人防走失关爱机制的通知》,为1430名失智老年人免费发放定位防走失手环
  五是营造“爱老敬老”社会氛围。结合敬老月、传统节日,推动敬老孝老宣传教育活动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积极组织志愿者、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等开展各类敬老助老活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讲好枣庄养老故事,推广“健康养生·康养枣庄”特色品牌,薛城区沙沟镇郭洼村暖心食堂开业运营;陶庄镇社区食堂“弘扬传统美德,讲好陶庄养老故事”居家社区养老等做法被新闻联播报道。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是流程简办更高效。优化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发放制度,取消经济困难老年人生活补贴申请,由县级民政部门依据低保名单进行核实、认定、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直接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
  二是异地可办更贴心。全市所有婚姻登记机关配备了自助拍照设备,从今年4月1日起,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补领婚姻登记证业务的当事人,可以现场免费拍摄打印婚姻登记证件照片;推行婚姻登记、孤儿和事实无人扶养儿童认定、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开展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全省通办,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办理业务,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三是一窗受理更便捷。在全市所有城市社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实行“首问负责制”,编制办事指南,通过网格划分把社区服务力量从“窗口接待”下沉到“服务落实”,通过诉求对焦、流程再造、精准服务,实现社区为民服务提质增效。
  四、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民政领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高质量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圆满完成全市2477个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任务。换届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比例大幅提升,“两委”成员年龄学历实现“一升一降”,素质能力明显提升。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配套组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成20个镇(街)社工服务站,实施10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动员202家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了440次主题活动,服务5600余人,引导多方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协助落实政府各项保障服务政策,满足困境老人、孤困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服务对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三是增强社区治理能力。全市共配备社区工作者1565人,年底前全部落实3岗18级薪酬体系标准。开展社区“牌子多”问题专项整治,共清理各类牌子56650块,实现“牌子减下来,服务提上去”。进一步健全了民政领域以党建为引领、城乡社区为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为纽带、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人才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提升了民政领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下一步,枣庄市民政局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同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不断健全保基本、兜底线的制度,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好地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学史力行中赢得民心民意。
  记者:请问市民政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围绕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做了哪些工作?
  张峰局长:感谢媒体同志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关注。今年5月1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宏伟调研民政工作,6月2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平来我局调研。我们及时学习贯彻陈平书记、张宏伟市长调研民政要求,紧抓快干、争优创先,立足职能工作,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中彰显民政担当。
  一是助力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和“6+3”产业体系建设,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建立重点养老项目数据库,目前累计签约开工养老产业项目15个。山亭区银光福源健康养老中心、枣庄亲和源老年服务有限公司分别获评“2021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2021山东康养服务十佳品牌”,滕州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金桂园康养中心等一批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特色养老服务项目投入使用。积极参加青岛康养博览会,宣传推广“健康养生·安养枣庄”品牌,吸引投资者来枣投资,助推一批养老产业项目落地。
  二是助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成立招商引资专班,制定年度方案,落实落细招商引资措施任务,积极抓跟进、抓对接、抓落实。今年新签约项目3个,其中枣庄亲和源康养中心三期工程项目投资概算8亿元,已列入今年省级重大项目。成立帮包市级重点项目临时党支部,推进专员及时进驻项目、开展服务。
  三是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抽查检查行业协会商会71家,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行为,45家行业协会商会推出减免、降低收费举措,涉及企业952个,减轻企业负担159.86万元。新命名市辖区内道路54条,更名34条,变更起止点2条。积极开展“枣庄红色地名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山亭区“重温革命历史 弘扬爱国主义——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获得民政部“文·图·影”征集活动红色地名故事类作品二等奖。“墨子”即开型福利彩票在我市首发,进一步助力了我市城市形象提升,赋予了我市城市品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记者:重新修订《枣庄市社会救助办法》的原因是什么?新修订的《枣庄市社会救助办法》有哪些亮点举措?
  张峰局长:随着国家、省、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等方面文件不断出台,以及机构改革后,社会救助职能部门变更,原《枣庄市社会救助办法》需要根据上级及我市最新政策进行重新修订,以便基层救助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为基层政府开展“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提供依据。新修订的《社会救助办法》紧扣“程序、手续、时限”三个环节,做足做实“减法”文章,确保效率提升、服务优化。
  (一)减程序。改革前,群众申办低保程序繁琐,需要层层审核审批,向镇街提出申请后(最早还需向村居申请填表),由镇街先委托区民政局开展信息查询核对,符合条件后申请人填写低保申请表,镇街再行入户调查核实,然后将申请材料报区民政局审批公示,整个审批时限最多长达两三个月。在前期取消审核阶段公示和民主评议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低保办理程序进行了再次压减优化,低保办理流程由原来的4个环节9个步骤减少至2个环节4个步骤,申请人向镇街提出申请后,只需在镇街即可“一站式”完成受理、审核、审批,较大幅度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减手续。之前,申请低保需要填写提交的证件类及各类证明材料多达16项,涉及表格11个,如果有的材料带不齐全,群众还要不断来回折腾。通过反复研判分析,对办理低保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能够网上填写的表格等,不再要求提供纸制材料;坚决做到低保申请“九不要”(即取消了收入证明、子女从业证明、子女收入证明、疾病证明、土地承包证明、失业登记证明及户籍所在地未享受低保证明、无劳动能力证明、子女在校学生证明等材料)。如今,群众申请低保只需持身份证、户口簿、残疾证等身份证件材料、支出单据等资料到所在镇街民政服务窗口进行申请,对其家庭结构、收支、财产等事项进行承诺,并授权经济核查,正确填写表格即可,剩下的全部由工作人员办理,真正做到“应减必减、减无可减”,实现困难群众申办低保“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极大方便了困难群众。
  (三)减时限。过去,申请人从提出低保申请到区民政局完成审批,至少要等待32个工作日甚至更长时间,整个审核审批周期长。如今,镇街民政窗口在受理申请后8个工作日完成入户调查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3天予以公示,1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和回复。针对有异议的个案问题,本着公开透明、快速回应的原则,由原来的20+3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书面告知申请人,压缩为3日内完成复查并当场予以告知,大大缩短了办理周期,提高了救助时效。
  记者:请问今年我市提高救助保障标准惠及哪些困难群众?提高后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孟文局长:今年,我局共提高了7类困难群众的救助保障标准。
  一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其中城市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753元,农村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628元。
  二是城乡特困人员,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其中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1130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817元。
  三是孤儿,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机构养育孤儿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2000元,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600元。
  四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指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600元。
  五是重点困境儿童,指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经济困难无法履行抚养义务的儿童或经诊断身体重残、患重病或罕见病需要长期治疗的贫困家庭的儿童。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100元。
  六是困难残疾人,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的残疾人。其中一、二级残疾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5元,三、四级残疾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25元。
  七是重度残疾人,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且残疾等级为1至二级的残疾人。其中一级残疾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40元,二级残疾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
  记者:“十四五”期间全市养老服务都有哪些重点工作?
  马骞局长:感谢媒体同志对养老工作的关心关注。“十四五”期间,市民政局着力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推进互助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养老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做到愿进全进、应养尽养;建立健全特殊老年人巡访关爱制度,定期对独居、空巢、农村留守、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开展探视与帮扶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
  (二)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村)助老食堂或老年助餐点建设;推进护理型床位建设,提升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委托运营。
  (三)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信用监管为基础、重点监管为补充的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强化养老服务标准实施,分层分类培育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定期排查处置风险隐患,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支持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试点;开展养老服务队伍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加大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全市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
  (五)发展壮大养老产业。聚焦构建“6+3”产业体系建设,做优特色康养产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向服务专业化、产业规模化、运营连锁化、发展集团化方向迈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
责任编辑: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