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新建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64个、美丽乡村519个

2024-03-28 10:43:3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28日讯(记者 杜方奇)3月27日下午,枣庄市举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涛作新闻发布。

  王涛介绍说,去年以来,全市各级统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强村富民,突出连片打造,“五个振兴”全面推进,“三农”工作实现整体性、系统性提升。

  稳粮保供扎实有力。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8.27万亩,总产量187.38万吨,亩均单产437.54公斤,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滕州市国家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示范地块单产每亩1218.81公斤,刷新黄淮海区域纪录。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蔬菜产量578万吨,肉蛋奶产量31.02万吨,水产品产量7.28万吨。种业创新加快推进,枣庄黑盖猪养殖公司入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枣庄孙枝鸡列入国家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片区建设扎实推进。启动实施“双十百千”工程,认定首批示范片区、衔接推进区20个,覆盖210个村、8万余农户。新建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64个、美丽乡村519个。改善提升“四好农村路”735公里,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8.3万户,建成美丽庭院11万户。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培育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甘薯等10个优势产业,全市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发展到43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75家。成功举办2023石榴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全市累计纳入防返贫监测帮扶对象1205户3262人,均逐一落实了帮扶措施。创新开展增收帮扶十项行动,全市脱贫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895元,同比增长16.8%、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累计举办50余场农村集体资产网络竞拍会,规范处置集体土地、水塘等闲置资源,累计竞拍农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1860笔,交易额1.17亿元。枣庄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在农业农村部年度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

  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跨村联建”片区党组织329个。全市22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其中100万元的村达到232个。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在211个村居开展“信用+”试点。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市委“五小变五大”工作要求,聚焦“五个锚定”“五个加快”,推动具有特色的创新引领乡村振兴枣庄范例取得实质性进展、突破性成果。

  锚定农业保供给稳增长,加快增强农产品产能和综合效益

  大力开展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集成配套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6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83万吨以上。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及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统耕统作、统种统收,力争2024年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75%。发展一批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大跨度拱棚等优良设施,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7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590万吨;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肉蛋奶总产量3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7万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6个数字农业工厂、6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个智慧农业示范片区。

  锚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培育

  立足特色扩规模。突出石榴产业首位度,加快建设石榴种质资源创新应用、精品种植生产、盆栽盆景和苗木“三大基地”,积极打造石榴产品精深加工、石榴产品贸易、石榴文旅休闲观光“三大中心”,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主体培优“三大工程”,持续增强石榴产业综合效益。提升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实施种薯繁育中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打造国内乃至全球重要的马铃薯产业高地。

  延伸链条提质效。重点围绕粮食、畜禽、蔬菜、兽药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动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规下转规上”,年内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300家、营收突破440亿元。

  拓宽渠道抓增收。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五支力量的培育和壮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研学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锚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引导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或共富公司,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确保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65%、100万元以上村达到240个。壮大联农带农主体,年内新发展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家、家庭农场示范场30家。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紧盯“耕种管收储售”全流程,推广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产品营销于一体的服务模式,新培育市级农业生产性服务示范组织20家以上。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年内选拔50名市级乡村之星,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人以上,推动形成“培育一人、辐射一片、带富一方”的良好效果。

  锚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提升脱贫群众内生发展能力

  压紧压实市县镇村四级和各有关部门监测预警和帮扶责任,推进与民政、人社等部门数据交换共享,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持续实施“十项增收帮扶行动”,按照家庭实际情况开展一户一策“套餐式”精准帮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和衔接项目建设,抓好864个已建成的产业项目的运营,充分发挥9.54亿元的经营性资产的作用,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锚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枣庄范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力片区连片打造。对去年建设的示范区、推进区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序完成节点任务。实施好第二批“双十百千”工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

  聚力产业连片发展。推行“示范片区+园区+强镇”共建模式,搭建国有企业与示范片区结对合作平台,引导每个片区重点培育1-2个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推动形成片区发展新优势。

  聚力环境连片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加快补齐农村路、水、电、气、物流、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聚力治理水平连片提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村务公开目录、“四议两公开”制度,发挥村规民约自治章程作用,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信用+”等治理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枣庄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兆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希荣,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石佰勇,薛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徐腾利出席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

  附: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枣庄市去年启动实施了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双十百千”工程,请问目前取得了什么成效?今年将如何继续开展好“双十百千”工程?

  王兆海:“双十百千”工程是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有效抓手,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双十百千”工程启动以来,各片区充分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特色产业优势和良好基础条件,通过多功能开发农业资源、多元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层次深化乡村治理,“五个振兴”全面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协同联动、梯次推进。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梯次打造,共创建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4个、省级衔接推进区4个;市级示范片区10个、衔接推进区10个;区(市)级片区18个;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100个,和美乡村提升村1000个,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纵深发力的工作局面。

  路径清晰、任务明确。各片区结合实际,找到了实施路径和工作抓手,归纳起来就是以村以片推进、按群众的需求层次推进、因地因村制宜示范推进。比如,滨湖镇“微湖渔家”示范区,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区”同创同建,整合沿湖资源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12个农文旅项目,实现了产业联动业态互融。

  措施精准、保障有力。市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2.5亿元,撬动行业部门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40余亿元,实施项目447个。比如,滕州市在市级配套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又专门列支7800万元予以支持,建设5个县级示范片区。比如,薛城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2亿元集中投入示范区建设。比如,市中区“谭家河”示范区整合利用农业、环保、水利等资金1.2亿元,实施谭家河水质提升、郭里集支流河道治理等9个项目。

  党建引领、共建共富。打破单片区域、单个体系布局的发展模式,推动示范区内村庄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双十片区”内村集体平均收入54.45万元。比如,马兰屯镇“梦享马兰”示范区探索推行“按揭农业”模式,建设大棚236个,带动就业1500余人,增收5600余万元。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双十百千”工程,督导各区(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近期市级将下达乡村振兴各类专项建设资金1.8亿元,确保首批“双十百千”工程能够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同时谋划好建设任务完成后的长效运行机制。今年还将召开一系列的现场推进会、调度会,促进各示范片区相互学习、擂台竞赛、共同提升,在全市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切实把“双十百千”工程做深做实、取得扎实成效。根据工作安排,今年将开展第二批“双十百千”工程的申报创建工作,力争3年内实现44个农业镇(街)示范片区全覆盖,符合条件的村(居)实现和美乡村示范村、提升村全覆盖,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乡村全域全面振兴。同时,实施好国企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推动20个左右国企结对帮包示范区,在产业、就业、人才、项目等领域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深入合作,助力乡村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国企增值。围绕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树立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理念,以县域为单位做好村和片区的规划布局,突出镇域特色,发挥镇驻地核心作用,充分考虑村和片区区位、功能、产业、习俗等因素,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推进计划,严格实施管理。强化党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齐抓共建,协同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促进示范片区全面发展。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关键。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积极拓展增值增效空间。强化联农带农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产业,积极培育“一村一品”,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根本。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群众需求层次出发,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方式、投入方式、管理方式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以强化治理为导向。推行党建引领下德治、自治、法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通过村村联合,整合优势资源要素,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实现联合发展。完善村民民主自治,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信用+”等务实管用治理方式,推行积分超市、暖心食堂等应用场景,用诚信涵养善治乡村。

  记者:今年是市委确定的“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请问市农业农村局围绕打造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如何推进农业项目建设?

  王希荣: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坚决贯彻落实全市“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动员部署大会精神,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企业为本,全力培育壮大高质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切实以项目建设新成效推动全市高质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增速进位、量质齐升”。

  聚焦产业发展,在育集群扩总量上求突破。突出石榴产业首位度,持续深化与广药集团、鲁商集团等头部企业的密切合作,不断拓展石榴化妆品、石榴保健品、石榴医药等高附加值领域,确保枣庄石榴深加工产业走在全国前列。重点围绕马铃薯、长红枣、甘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扩大种植规模,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依托“中国兽药谷”,积极发展“宠物经济”,引进兽药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兽药及配套产业。

  聚焦项目引建,在强支撑拓增量上求突破。加大“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力度,精准对接央企省企、行业龙头、商会协会,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展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招引落地一批延链补链配套项目,力争全年新招、续建及扩规农业项目30个以上。严格落实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示范片区联系帮包机制,紧盯全市68个高质高效农业产业类重点项目,落实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聚焦企业培育,在壮龙头提质量上求突破。抓好重点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恒仁工贸、华宝牧业、青岛啤酒等企业积极对标登高,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高效农业领域“领航型”企业。聚力涉农企业梯次培育,力争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突破3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突破440亿元。充分发挥本地企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扩大招商引资“朋友圈”,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项目在枣庄市投资落地。

  记者:当前国家开展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请问枣庄市有哪些落实举措?

  石佰勇:枣庄市历来重视粮食稳产增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去年起,进一步向单产提升聚焦和发力,并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调查部门核定,2023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0.3%、总产量较上年增长1.9%、单产较上年增长1.6%,连续六年实现“三增”,其中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特别是滕州市2023年承担实施的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县项目,亩均单产刷新黄淮海区域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在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以小麦、玉米等作物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促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保持枣庄市粮食生产形势持续稳中向好。

  2024年,农业农村部门将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向粮食生产和单产提升工作倾斜,努力争取工作新成效。2024年计划争取省级安排枣庄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5万亩以上,持续改善粮油生产基础条件;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良种示范推广,保持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高质量开展小麦、玉米两个国家级单产提升示范县项目建设,推进15万亩“吨半粮”片区创建,示范带动增产技术集成配套落实;已争取到位477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用于引导粮油生产方面的先进农业机械;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规模化作业,计划今年规模化作业水平提高到75%;持续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保险等支持政策。

  记者:薛城区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请问薛城区在片区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那些成效?

  徐腾利:近年来,薛城区坚持统筹谋划、梯次推进、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初步形成以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引领、全域推进与全面振兴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获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统筹考虑辖区资源禀赋,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的基础上,借力全市“双十百千”工程,接续建设冠世园、十里湾、三湾里等示范区,推进设施连片提升、产业连片打造、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新成效。目前,薛城区有省级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区级示范区1个,实现涉农镇街全覆盖。现有示范区涵盖行政村67个、9.26万人,超全区行政村总量的1/3,搭建起“片区引领、示范带动、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坚持要素集聚、优先保障。坚持示范区优先发展导向,积极引导“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向示范区集聚。在“人”的方面。持续推进“榴枣归乡”“外引内育”工作,累计回引120余位薛城籍优秀人才进入示范区创业,培训示范区高素质农民、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4700余人次,涌现圣华农庄岳喜峰、健袖公司舒德伟、界沟蓝莓褚衍爽等农村创业典型20余人,为示范区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在“地”的方面。明确区级年度土地利用原则上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先后为夫宇食品、健袖蛋鸡等涉农项目解决用地需求1500余亩。在“钱”的方面。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为依托,引导各类专项资金向示范区集中投入,近3年用于示范区涉农资金总量4.2亿元。同时,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强化支农服务。2023年全区涉农贷款余额152.72亿元,同比增长38.9%,有效缓解了乡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坚持突出特色、融合发展。依托市驻地人流聚集优势,突出生态、文化、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着力推进示范区融合发展。在生态建设方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将省市级和美乡村创建名额重点向示范区村庄倾斜,示范区内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有效提升,白楼湾湿地公园、十里湾田园风景区、张庄石榴风景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大沙河、古薛河、回灌河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在文化振兴方面。依托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每年开展文明婚俗等宣讲活动300余场次。十里湾示范区建成周营运河支队记忆馆,并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博物馆;三湾里示范区依托古薛河、鲁封桥、西仓古桥等传统文化节点,打造“三段式”文旅景观;陶源坞示范区深入挖掘陶瓷文化。在产业发展方面。引导支持示范区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冠世园示范区依托石榴特色资源,培育集种植、精深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石榴全产业链,年产值达2.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十里湾示范区建成以特色果蔬种植为主体的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周营薄皮辣椒种植园等“一河十园”“三种三收”模式使亩均效益由2000元增至3万元。通过示范区带动,全区183个村集体收入全部“破十”,20万元以上村超80%,过50万元村85个,过百万元村41个。

责任编辑: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