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枣庄市深入实施“4321”改革攻坚突破成效显著

2024-01-16 10:26:5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16日讯(记者 杜方奇)1月15日下午,枣庄市举行“枣庄市全面深化改革 助力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郝迎春作新闻发布。

  郝迎春介绍说,2023年以来,枣庄市深入实施“四三二一”改革攻坚突破,推动改革任务串点成线、厚积成势、纵深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了解到,“四三二一”改革攻坚突破即:聚焦“四个争取”(共性任务争先进、典型案例争刊发、表扬激励争一流、改革试点争优秀),健全“三张单子”(账单抓落实、亮单求实效、清单督进度),推动“两个提高”(提高标杆、提高效能),努力实现改革工作争先进位“一个目标”,为枣庄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强化系统谋划,推出一批关键性改革事项

  精准谋篇布局。紧扣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省委重大战略和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聚焦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民主法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纪律检查体制等领域,推出38项152条改革任务,配套出台具体改革实施方案30余个,构建完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条目清晰、节点精准精确、责任可溯可查。

  坚持试点先行。推动各级各部门围绕各自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级改革试点落户枣庄市,借助改革试点带来的政策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对正在实施的国家级试点,建立“一个试点、一支团队、一套制度、一抓到底”的落实机制。

  提升能力作风。深入开展改革领域思想能力作风建设,鼓励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改革精神,围绕制约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确定改革攻坚项目133项,聚焦争取改革试点等方面确定对标创优改革事项136项,进一步打好改革主动仗,切实提高改革实效。

  强化问题导向,推动一批精准性改革举措

  聚焦发展所需。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强化“链长+链主+联盟+基金”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对接活动,推动“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对接合作,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土地、能耗指标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积极处置闲置土地,有效盘活低效用地;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推行“承诺制+标准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增长机制,持续推进研发投入入企辅导和集中培训辅导工作,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工作意识;对105家潜力较大的重点企业以及新增规上企业、77个在研科技项目开展“点对点”帮包辅导。

  聚焦民生所向。在枣庄市范围内持续开展“调研找题、改革破题”微改革专题活动,把“小切口”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确定119项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作为“微改革”事项,努力以“小切口”助推“大变革”服务“大民生”。

  聚焦基层所盼。设立镇(街)改革信息直报点制度,鼓励各镇(街)深入挖掘提炼改革中涌现出的创新实践和鲜活经验,以“点上探索”带动“面上突破”;同时鼓励各镇(街)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围绕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改革领域确定65项原创性改革项目,由区(市)委改革办进行重点跟踪调度、市直部门进行指导提升;先后涌现出了活跃市场发展“夜经济”“全链式”服务推进豆制品产业“个转企”、数字赋能对小市场进行智慧化管理、创新“非遗增收”途径助力群众致富等一批首创做法,为基层改革提供样板、作出示范。

  强化实践探索,取得一批创新性改革成果

  突出首创性探索。枣庄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推进首创性改革事项,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目前已推出具有首创性、原创性的改革举措60余项。组建成立全国首个锂电法庭,助推锂电产业发展;首创网格化金融服务新模式,以“网格化金融、联动式服务”实现“惠企零距离、服务全覆盖、需求快响应”,2023年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90.50亿元,新增377.15亿元,增速16.3%,增幅居全省第1位。推出“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租购即开工、开工即配套、竣工即办证”的“五即”全流程极简审批服务模式,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集成的审批优势。

  推出集成化改革。充分发挥系统集成改革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工业倍增、营商环境、现代产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要素保障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集成改革事项,形成系统性破解发展矛盾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改革整体效能和综合效应显著提升。如在国企改革方面,以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在优化布局、联动发展、国资监管等方面出台系列改革举措,切实促进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做优做强。

  打造叫得响品牌。围绕省市重点改革任务和原创性改革项目建立枣庄市改革典型重点项目库,实行项目化管理、跟踪式培育、持续性推介,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型一批、推广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2023年共有23个典型案例被省委改革办刊发推广。

  强化制度保障,建立一批务实性改革机制

  健全领导领衔机制。市级领导领衔挂帅,点题谋划改革工作,12位市级领导认领62项重点改革事项,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计划、石榴产业发展等重要改革,带头培树典型经验、推进改革试点、落实改革任务,确保各项改革事项落地见效。

  健全任务推进机制。坚持账单抓落实,实施“改革项目化、项目账单化”管理,建立改革项目工作清单,明确任务名称、改革路径、成果形式、责任单位、责任人。坚持亮单求实效,按照“比进展、拼亮点、晒成绩”工作思路,通过“亮晒评比”推进各区(市)、市直部门在推动任务落实、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改革质效上创先争优。

  健全督察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改革督察利器作用,2023年以来,对共同富裕集成化改革、长期护理险、服务标准化试点等重点改革事项赴市直部门、区(市)开展专项督察、联合督察30余次,进一步压实责任、帮助分析问题、研究下步举措,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枣庄市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伟,枣庄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孙斌,峄城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改革办主任李天正出席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

  附: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枣庄市在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伟:夯实事项标准化,筑牢改革基石。一是规范事项梳理。坚持“标准规范、四级统一”,采取“十步”工作法,会同市政府办公室组建工作团队,集中人员开展攻坚。目前,市、区(市)、镇(街)、村(社区)四级全面完成了“6+1”类政务服务事项认领、编制和发布工作,办事指南编制完成率达到100%。二是严把编制质量。建立事项要素常态化抽查机制,通过数据质检和人工筛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各级各部门事项梳理工作开展检查,发现问题,实时反馈,就地解决。三是实现同源管理。严格落实“一张清单管到底”工作要求,推动标准化成果全渠道输出,实现线上线下“同质同源”。

  打造场所标准化,建强改革载体。一是规范大厅建设。以市中区为试点,指导印发了《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标准化建设的思路、原则、实施步骤等要求。开展了区(市)、镇(街)大厅星级评定工作,评选出“三星级”政务服务大厅22个,推动大厅名称、办理事项、人员规范等相对统一。二是持续推进“一窗受理”。调整优化大厅窗口设置,进一步强化统一受理和统一出件功能。三是提升网上办事体验。在市、区(市)、镇(街)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网上办事体验区”,配备专人负责咨询引导、帮办代办。同时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构建全市一体化、一张网的“1+10+N”交易服务平台体系,为全市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各类进场交易项目提供全流程电子化的交易服务。

  深耕服务标准化,突出改革实效。一是打造项目审批新模式。在创新推出“租赁即开工”改革的基础上,迭代升级“零增地”审批模式,有效破解投资人租赁手续办理难题。二是简化市场主体准入准营。落实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省级试点,完成相关系统建设,搭建了枣庄市标准化地址数据库。截至目前,枣庄市实有市场主体53.7万户,同比增长4.69%,增幅居全省第6位。三是创新推出政务服务地图。作为省级揭榜挂帅项目,汇聚全市2500余个政务服务办事网点信息,在政务服务网、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上线运行,新增在线预约、在线办理、周边服务、实时纠错、帮办代办等特色功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与体验感,真正做到“一图指引、办事无忧”。

  记者:2023年以来,枣庄市在改革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方面出台了哪些创新举措,取得哪些新进展、新成效?

  孙斌:健全机制,强化党委政府发展教育职责。2023年,枣庄市全面建立起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年内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各类专题会议等方式研究教育工作15次,出台了《关于支持驻枣高校和中职(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枣庄市校园供餐服务和食品安全工作方案》《枣庄市校车安全运营实施方案》《枣庄市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措施,有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压实党政领导联系教育职责。枣庄市全面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学校、一线调研、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联系学校、深入教育一线调研40余次,带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形成了党政领导研究教育、熟悉教育、支持教育的工作格局。

  坚持立德树人,党政领导带头上好思政课。枣庄市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师生上思政课制度。市、区(市)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枣庄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发展目标、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青少年时代使命等不同主题,为广大教师学生讲授了一堂堂高质量的思政课。2023年,市及各区(市)党政领导累计为师生上思政课28次。

  记者:近年来峄城区在石榴种植上探索开展了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改革试点,请简要介绍下具体情况。

  李天正: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在“三农”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农业保险,将其作为重要的市场化手段予以运用。石榴是枣庄最有特色、最具优势、最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品牌。从2019年开始,峄城区在枣庄市获批国家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开创了石榴种植保险这一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治理的功能,为广大石榴种植户拴上防范自然灾害的“保险绳”。2023年12月,该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正式通过验收。在具体工作推进中:

  突出政府牵头。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业农村、财政、石榴研究院、保险公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建立健全了议事制度,并作为区级重大事项定期进行督导推动。

  突出补贴引导。本着“审慎设置、稳妥推进”的原则,峄城区深入调研石榴种植情况和种植户保险需求,科学设计了地方财政补贴型石榴种植保险险种,明确了保险金额、保险费率等标准,特别是对贫困户自交部分全部免除,有效减轻了投保群众的负担,提高了群众投保的积极性。

  突出示范带动。把做好保险理赔作为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举措。峄城区2019年7月开展石榴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当年承保完成1621亩,保费16.21万元;2020年依据保险条款共支付保险赔款14.4万元,赔付率达到88.8%,为受灾农户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增强了农户对石榴保险的信心。

  突出流程优化。峄城区与保险公司深入研究探讨,明确了保险责任、补贴方式和理赔流程等具体事项,让群众在遭受自然灾害后能够快速得到赔偿。同时,具体承保的保险公司利用科技“加码”农险服务,推出农村市场专属APP,并运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大幅提升了承保和理赔的便捷性。

  通过四年的运作,石榴保险赢得了广大种植户的认可,2020年-2022年,峄城区石榴参保面积和保险金额每年呈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23年共计参保16648.8亩,总保险金额299.68万元。石榴种植保险成为了石榴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近三年,峄城区推广国审良种“秋艳”2200余亩,复壮改良老化石榴4000余亩,石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石榴之乡”的地位。

责任编辑:李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