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60载 “健康枣庄”传递民生温度

2021-11-05 11:3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5日讯(记者 杜方奇)11月5日,枣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砥砺奋进60载,健康筑梦新时代”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赵作亮,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任怡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张成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邵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四级调研员王美娟出席会议。会议由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副科长、三级主任科员褚苗主持。
  枣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赵作亮致发布辞。六十年峥嵘岁月,六十年光辉历程。自1961年建市以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枣庄市卫生健康系统紧紧围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发展理念,以“健康枣庄”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丰富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强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生巨大变化,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与可及性、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全民健康步伐日益坚实。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2745个,房屋建筑总面积逾237.79万平方米,卫生总资产161.92亿元,实际开放床位2491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715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46张、3.0人与3.73人,2020年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分别为2077.4万、66.94万,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坚持生命至上,“健康枣庄”传递民生温度
  一是疫情防控有力有序。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建立全市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科学制定防控方案,有效运用“大数据+网格化”“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等现代化手段,迅速构建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与精准防控的强大防线,仅用19天的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全市24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密接排查全覆盖、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取得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从严从细加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管控,全面提升随访排查、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应急处置等能力建设,落实落地各项防控措施,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二是健康城市底色亮丽。健全完善网格化常态管理与量化排名、责任追究制度,2018年全域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59个镇街分别被命名为国家和省卫生乡镇,城市基础设施与整体功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由煤城到“美城”的华丽蜕变,城市美誉度、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命名健康机关、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584个,城市建设微观基础逐步夯实,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健康扶贫圆满收官。认真开展健康扶贫“八个一”工程,全市213个省级贫困村实现了村卫生室服务全覆盖。严格落实“两免两减半”“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惠民政策,规范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因户因人因病精准施策,全市19575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成功摆脱贫困,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治疗17.36万人次,累计减轻就医负担8.12亿元,为全市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健康基础。
  二、坚持创新驱动,医疗服务聚力优质高效
  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明确深化医改的政策思路、目标任务和制度框架,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医疗保障、行业监管等各项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提速。按照“上引、下带、跨域”模式,成立枣庄市立医院医疗集团等各类医联体37个,精心打造信息化平台与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环境,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完善,全民进入“扫码就医”时代。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公立医院药品与高值医用耗材加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运行顺畅,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强化行政执法职能,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实现了卫生监督法制化管理。二是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以来,先后完成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与市立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市医养康复中心等一大批卫生重点项目;二级医院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市胸科医院改扩建、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规模、设施装备、技术水平、内涵建设显著提升,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完善急救指挥体系,扎实推进“360”“1127”工程,出台《枣庄市关于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市64所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改貌升级,抽调3600余名城市医生开展支援帮扶与卫生支农,选派22名“业务院长”援助重点乡镇和薄弱乡镇卫生院发展,面向基层培养161名公费医学生,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726个,“15分钟就医圈”惠及广大群众。三是学科人才队伍持续优化。积极推进科教兴医战略,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2家,引进“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5名;拥有注册全科医生1772人,每万名常住城乡居民拥有全科医生4.6人,提前完成省规划目标。
  三、坚持预防为主,公共卫生筑牢坚实屏障
  一是疾控体系改革加快实施。积极推进市、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调整充实职能编制,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首席专家与绩效管理制度有效激发了疾控机构活力。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与峄城区疾控中心新建项目进展顺利,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经验得到国家部委肯定推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试点成效明显,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二是慢性病工作稳步推进。基本消灭丝虫病、疟疾、麻风病、脊髓灰质炎、碘缺乏病等疾病,成功抗击“非典”、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有效维护了群众生命健康。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模式,成立全省首个疾控机构和临床机构协作的慢性病技术指导中心。严格规范不明原因肺炎、麻疹、手足口病、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网络直报,实现了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目标。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准扎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79元,全市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22万余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全部实现免费健康查体,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患者及儿童、孕产妇、新生儿均纳入日常健康管理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510个,团队成员5147人,签约172.8万人,连续14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
  四、坚持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彰显特色优势
  一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签约合作,依托市中医医院组建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7年来,该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等紧密合作,共有36位全国名老中医授徒69人,“柔性”引进中医药名家600余人次定期坐诊讲学。二是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针灸全科化”入选国家第一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典型经验,“北针南灸”领军人物设立院士工作站和热敏炙分院,区域中医药发展高地初现规模。目前,全市共有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2个,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实现全覆盖。三是中医药队伍日益壮大。大力实施“三经传承”战略,6人入选全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建成省级以上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积极组织“西学中”培训,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药健康文化深入推进。
  五、坚持项目带动,新医药产业释放强劲动能
  一是医养健康产业起势提速。按照“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要求,聚焦聚力新医药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推动鲁南大健康产业园扩容提质,加快高新区新医药产业园二期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新医药和健康养老项目36个,总投资规模260余亿元,其中中科智造医疗仪器智造基地、爱朵(国际)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分别被列入省重大与“双招双引”签约项目。二是医养结合实现模式创新。成功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积极探索全托型、嵌入型、联合体型和智慧型四种医养结合模式,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镇街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化”,试点村居“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一体化,加快“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三是妇幼老龄健康亮点纷呈。开展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严格执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技术服务,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市妇幼保健院荣获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0597个,每千人托位数达到2.74个,超过省规定标准。大力实施“老年人关爱工程”,命名表彰280个市级“敬老模范村”,在全社会营造了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六、坚持长期均衡,人口家庭发展转型优化
  一是加强人口监测。及时调整生育政策,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规范生育登记服务和再生育审批,准确掌握出生人口变动态势。深入推进村级计生专干拓展职能、转型发展。加大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母婴设施配置覆盖率,累计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建成标准化母婴室147处,建设面积近2000平方米,配置率达100%。二是优化生育政策。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落实孕产期随访、孕情跟踪管理包保责任、出生实名制登记等制度,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倡导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促进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三是构建家庭发展体系。完善计生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健全失独家庭关怀措施,依法落实奖励扶助政策,按规定发放一次性扶(补)助金与独生子女养老补助金,做好独生子女和农村双女中考加分照顾,全面提高城乡家庭发展能力。
  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任怡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张成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邵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四级调研员王美娟一起回答现场记者提问。
  记者:电子健康卡的推广应用极大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请介绍一下电子健康卡的应用情况及下一步的推广计划。
  任怡春:电子健康卡是国家统一规划实施、面向全国居民发放、在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广泛通用的“就诊服务卡”和“健康身份证”,可以实现从预约挂号、看病就诊、检查检验到取药结算、报告查询等功能一卡(码)通用,为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一体化电子健康管理服务。
  2019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聚焦社会群众反映的看病难、信息不畅等重点堵点问题,着力构建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精心打造“健康枣庄云”移动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工程,目前,全市96%的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具备用卡环境,累计发放电子健康卡、健康通行码380余万张,从根本上解决了“一院一卡、重复发卡、互不通用”的突出矛盾,我市居民步入了方便快捷的“扫码”就医时代。
  电子健康卡工程启动以来,市卫生健康委按照“一号通用、一码通行、一生服务、一网共享”的“四个一”目标要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严格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制度,注重打通环境应用壁垒与医疗卫生机
  构的“信息孤岛”,先后印发《加快推进全市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实施方案》、《“健康枣庄云”对接指南》等文件,制定完善硬件设备、网络环境、软件接口、时间节点等考核标准,通过组织启动会、培训班、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改造优化院内信息系统与电子健康卡使用环境,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积极筹措资金,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开通运营“健康枣庄云”微信服务号,作为全市统一的电子健康卡移动客户端,为居民电子健康卡的申领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医疗卫生机构优化就诊流程提供验证数据,使电子健康卡的应用体验从“能用”逐步转变到“好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通核酸检测预登记功能,广泛组织广大市民通过手机进行信息登记,提升紧急情况下全员核酸检测应对处置能力,避免人群聚集感染风险,有效拓展了电子健康卡的应用服务范围,方便了群众健康管理。
  电子健康卡作为“就医凭证”将替代就诊卡在就医全流程中使用,可以通过关注“健康枣庄云”微信服务号后,点击下方的“医疗服务”模块按照提示进行电子健康卡的实名申领,就诊时只需要在手机上出示二维码或出示打印出来的二维码标签,就可以完成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等就医流程。目前,全市9家三医院、15家二级医院,各区(市)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均支持电子健康卡的使用。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紧紧围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督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持续优化用卡流程,完善“健康枣庄云”各项功能对接,拓展电子健康卡多场景应用,全面提升我市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普惠百姓健康,努力打造卫生健康服务全流程的应用生态圈,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流畅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医疗服务。
  记者:我们注意到,8月19日,全市中医药大会召开,请问我市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做了哪些工作?另外,市中医医院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这些年开展了哪些特色工作?
  张成玉: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中医药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区(市)两级均成立了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健全完善网络体系。全市5家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均设立了中医科,两个区(市)被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46家镇卫生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深入实施“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基层中医药特色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中医中药“十百千”系列服务活动,推动中医药服务向基层延伸。三是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成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市级专家组,在全市所有确诊并治愈的24例患者中,中医药参与救治18例,取得良好疗效。持续强化中医专科建设,市中医医院设立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张大宁工作站,全市建成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2个,9个专科被选为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成员单位。四是推动产业发展。深入挖掘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寻访16家中医药老商号,加大中医药康养文旅打卡地宣传力度,推动中医药与康养文旅融合发展,加强药食同源产品的药用研究,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层建设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带动6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作用,以“八进”为重点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利用网络、电视等传媒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宣传,提高大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度。
  枣庄市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共建,汇聚优质中医药资源,以打造淮海生态经济带中医诊疗和科研高地为目标,推动市中医医院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为全市及周边地区群众带来更加优质高效地中医药服务。一是中医药特色优势愈发明显。创新“针灸全科化”诊疗模式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诊疗模式试点,实现了针灸服务由“科室化”向“全科化”、服务流程以科室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初步重构。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柔性引进中医药名家坐诊讲学授徒,建设名中医工作室,设立国医大师、院士工作站,培养老中青三代中医药人才梯队,擦亮中医药这块 “金字招牌”。二是中医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市中医医院利用地处京沪高铁黄金“中位点”的优越位置,启动“三名合作”项目,重点加强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名医、名院、名校”的高层次合作与交流,诊疗范围辐射上海、浙江、苏鲁豫皖等近二十个省市以及部分国际患者,在苏鲁豫皖地区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同时,医院与79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开展医疗服务帮扶,形成了“上引国内优质资源、下领基层服务能力”的良性发展态势,带动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三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焕发新活力。深入践行“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市中医医院二期项目建设,启动东院区综合改造工程,助推医院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和传染病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水平。以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重点,开展智慧品牌创建工程,顺利通过全省电子病历系统四级评审,挂牌成立“互联网医院”,推进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远程医疗等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记者: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大家对公共卫生有了全新的认识。请介绍一下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情况。
  邵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扎实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攻坚各项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委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实体化运行,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下设3个工作组,负责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各区(市)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
  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势,修改完善了《枣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事件报告、处理控制、公共责任、资源征用等作出详细规定。组织开展多次多部门、多层级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全面提升了我市疫情防控的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全市所有哨点医疗机构全部完成省传染病监测数据采集预警系统的对接上报工作。
  三、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力推进疾控机构改革,优化健全疾控中心设置与职能,作为全省疾控机构改革县级试点单位,滕州市疾控中心正在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在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首席专家的通知》,在市、区(市)两级疾控中心都选聘了首席专家。出台了《枣庄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意见(试行)》,对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绩效管理,激发疾控机构发展活力。全市各级疾控中心都已建成符合生物安全二级标准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验室。
  四、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明确市胸科医院作为我市的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救治定点医院,完成了现有病房楼的改建工作,改建传染病房楼5000多平方,设置122张床位;新建重症监护病房1900多平方,设置12张床位,配有负压通风系统,24小时恒温恒湿病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加强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设有感染性疾病科,现有床位数272张,2021年底前完成全市建成400张感染性疾病治疗床位计划。
  五、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体系。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异地就医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我市参保人员到外地定点联网医疗机构住院就医的,实现即时结算。扩大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覆盖范围,全市137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全覆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了应急医疗保险费预付机制,对定点救治医院提前拨付不少于1-2个月的医保基金。出台了《枣庄市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对医疗救助范围、救助标准和经办流程进行明确和规范。
  六、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印发了《关于明确市政府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职责分工的通知》,理顺各部门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职能。先后出台了《枣庄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枣庄市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加强传染病防护物资储备,选定高新区苏鲁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代储基地,储备了价值3000万元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
  记者:2019年5月,我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请介绍一下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
  王美娟:枣庄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健康城市启动大会,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健康城市建设的意见》,成立了由时任市长任总指挥,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58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健康城市建设指挥部,全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枣庄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正蹄疾步稳,工作机制和健康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健康城市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大幅提升,良好健康习惯逐步养成。我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进度走在全省前列,被全国爱卫会列为山东省健康评价评估政策两个试点市之一,为全民健康和健康枣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提升健康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枣庄市共建设三级医院9家,二级医院19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726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健康枣庄云”微信服务号建设。设立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2个,每万名常住城乡居民拥有全科医生4.6人,提前完成全省规划目标。二是着力深化“健康细胞”工程。按照《枣庄市“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方案》部署,枣庄市共建成“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社区”等12类市级“健康细胞”584个,2021年新建设各类“健康细胞”535个;先后在市中区、山亭区和薛城区召开枣庄市“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交流工作经验,互学互促,共同提高,不断夯实健康城市建设基础。三是着力改善城市健康环境。依据《枣庄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季度考核,在枣庄市通报考核排名。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枣庄市共建成健康教育基地7处、健康主题公园(景点)20个、健康小屋10个、健康驿站10个、健康步道17条。四是着力加强健康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打造健康文化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健康文化普及活动,依托枣庄电视台、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枣庄新闻网等宣传媒介,开设《健康直通车》《健康科普》等健康栏目,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各类健康专栏共计30个;打造“健康素养知识一条街”“妇幼保健知识一条街”“中医养生文化一条街”等健康教育宣传街共计14条。五是着力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以“健康中国行动”为总抓手,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全民健身”等15项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社区动员同防艾 健康中国我行动”“合理膳食讲座进学校进社区”“健康中国行”“千村义诊”等系列健康促进行动。向全社会发出《建设健康城市 助力健康中国》倡议书,先后印发健康知识读本近10万份,公开征集并制发了《枣庄市民卫生健康公约》,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枣庄市卫健委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全力争创“国家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为提升城市品质、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筑牢健康基础,为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谱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