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 民生保障“一个不能少”

2020-05-09 16:3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9日讯 社会救助这项兜底性民生工程,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公平正义,是党和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今年以来,滕州市民政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救助制度。印发《关于落实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有效衔接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的实施意见》、《全市民政系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等文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

  ——服务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市民政局着力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紧密衔接,联合有关部门印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具体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发挥农村低保兜底脱贫保障作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100%纳入低保范围,成为全国、全省的一面旗帜。

  ——织密筑牢社会救助“安全网”。建立健全低保与扶贫、教育、住房、残疾人保障等制度衔接联动机制,目前全市共有特困人员6795人,城乡特困人员供养金分别达到年9000、5616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全面建立,惠及近3万名困难群众。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发放临时救助金58.28万元,确保了救得广、救得全,救得准、救得快。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为低保、孤儿、特困等群众发放物价补贴、取暖费和生活用品“温暖礼包”。

  ——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着眼“一个不能少”,提升低保普惠性。放宽准入条件,扩大准入范围,对新申请对象,核算家庭收入时,扣除家庭成员金额较大的医疗、教育等刚性或长期支出,不让一个贫困户游离在保障线之外。着力“一个不能漏”,提高救助可及性。综合运用全国低保系统和本市核对平台,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三类重点保障对象数据库,及时对保障对象复查、变更,确保应保尽保。立足“一刻不能缓”,增强工作时效性,严格申请审核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低保“一门受理”和“一次办好”工作制度,全市21个镇街全部设立低保服务大厅。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32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目前,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1443户31953人。瞄准“一个不能错”,确保工作准确性。强化信息比对,完善由民政、人社、公安、工商、金融、住房公积金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核查认定机构,严把低保第一道“关口”。加强复核监管,做到“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建立完善低保经办人员及近亲属备案和公开承诺制度,全市民政系统干部及村“两委”成员6639人全部签订不违规办理低保承诺书,坚决杜绝“关系保”、“人情保”,低保的社会公信力空前提高。

  ——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具有滕州特色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建成。在全省率先开展“寻亲送返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共救治救助流乞人员38人次,通过实地走访、公安部门人脸比对、今日头条等寻亲途径,帮助7名人员成功寻亲。率先建成集救助、救治、康复、寻亲、安置为一体,纵向贯通国家、省、枣庄市、滕州市、镇街五级民政部门,横向联通公安、卫生健康、综合执法、交通等部门的救助管理“绿色通道”和信息系统,强化流浪救助信息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作为慈善大省,滕州市全面贯彻落实《慈善法》,坚持党建引领慈善事业发展,创新新时代慈善发展思路,构建“大慈善”体系,加大慈善文化宣传,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积极推动各项事业“慈善+”融合发展,营造全民慈善氛围。形成了情暖万家、助学圆梦、夕阳扶老、爱心助残、康复助医、应急救助等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募集专项慈善资金833.08万元,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通讯员 步昭瑞)

责任编辑:杜伟